一文讲清:什么是感觉统合?什么是感统失调?怎么训练?

   2025-10-04 IP属地 河南老岳讲感统老岳讲感统00
核心提示:什么是感觉统合?如果你会跳绳,那这个名词其实并不难理解。回忆刚开始学跳绳的时候,你的手和脚是不是很难协调一致?什么是感觉

什么是感觉统合?

如果你会跳绳,那这个名词其实并不难理解。

回忆刚开始学跳绳的时候,你的手和脚是不是很难协调一致?

什么是感觉统合?

要么手摇得快了,脚来不及跳起;要么脚跳得早了,绳子还没有甩到脚下。

但是经过反复的练习、纠正、改进,你逐渐掌握了节奏——

眼睛能判断绳子的摆动轨迹了,双脚能精准把握起跳时机了,手臂也能保持稳定的甩动速度了,最后,一个、两个、三个、很多个,跳得越来越快速,越来越随意,花样也越来越多。

其实这个不断学习进步的过程,就是"感觉统合"在起作用!

绳子从后方甩过来,你的视觉捕捉到了绳子的运动弧线,听觉感知到了绳子与空气摩擦的声音,前庭觉、本体觉监测着手脚的位置和动作,这些感觉信息一起传达到大脑,经过抑制、促进、组织、整合,变成知觉,最后形成指令来指挥身体的动作与行为。

这就是感觉统合,一个把感觉变成知觉的过程。

你听到我在讲课,这是听觉,你听懂我在讲什么,这就形成了听知觉。

你看到我长得帅,这是视觉,你因为我长得帅喜欢我,这就属于视知觉。

除了听觉视觉,还有嗅觉、味觉、触觉、前庭觉、本体觉、内脏觉,它们都可以被加工变成知觉!

那这个过程具体怎么发生的?

可以用番茄炒蛋的举例来解释:

番茄和鸡蛋

你去菜市场买了番茄和鸡蛋,回到家里做成一道美味的番茄炒蛋,这个过程可以做一个拆分——

番茄和鸡蛋:是原材料,相当于视听嗅味触这些感觉

厨房加工:类似于大脑的加工处理过程

番茄炒蛋:这道菜就是“知觉”,我们通过“加工”,给番茄和鸡蛋的原材料赋予了新的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缺少原材料不行,缺少加工环节也不行。

原材料来自哪里?

家长多陪伴孩子,多带孩子到户外做攀爬滚蹦跳的活动,孩子的眼睛、耳朵、皮肤、关节、内脏、头部等各种感官都会被调动起来,搜集感觉信息。所以按理说,原材料应该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

可惜的是,咱们很多家长,出于卫生、安全的考虑,总是容易限制孩子的活动空间和力度。比如,小时候不让下地爬,出去玩了又嫌弃这个水质差,那个沙子脏。不让碰,不让摸,不让动!孩子稍微爬高一点,“诶哟!我的宝贝儿,快下来!”

还有一些带养人,特别是老人,和妈妈,不爱出门,那整天待在家里无聊怎么办?自己抱个手机,再丢给孩子个平板,嘿!互相不打扰,挺好!

好吗?一点儿都不好!感觉统合的“原材料”没有了!这个功能的发展也就受限制了。

孩子玩手机

加工环节怎么保证?

大脑对感觉加工处理的过程一共有六个步骤——

依次为:感觉接收、信息注册、感觉调节、解释加工、动作组织、动作执行!

感觉接收:顾名思义,耳朵、眼睛、鼻子、嘴巴、皮肤,以及身体内部的肌肉、关节、粘膜等,和外界环境接触时,会负责搜集信息,这些信息以电流的方式,输入大脑,就完成了感觉统合的第一步。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去买菜”

信息注册:进入大脑的信息,要先进行登记注册,大脑才能知道是什么信息输入进来了。相当于“菜买回来了!看看都买了啥?分门别类放入冰箱。”

感觉调节:登记好的感觉信息,是什么属性,质量,强度怎么样?大脑要做一个分析整理、过滤调整,比如把太强的信息适当调小,太小的信息适当调大。这会更有助于大脑关注重要的感觉信息。相当于“买了很多菜,今天中午要选哪些,选多少做午饭!”

解释加工:这是感觉变成知觉的过程,感觉信息被对比、记忆、分析、统合、解释、描述,赋予了新的意义!这是“炒菜”的过程。

动作组织:大脑下达指令,指挥身体动作,这一步是为最后的执行动作做准备。你可以理解为“装盘上桌”。

动作执行:大脑指挥身体做出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行为反应。一句话“你可以动筷子了!”

以上每一个环节的运作正常,衔接顺畅,是保证感觉统合顺畅,行为输出正确的前提。

如同一个流水线的作业,生产产品的质量怎么样,效率怎么样,由每一个流水线工人的熟练程度,以及所有工人的配合程度综合决定。

所以,这其实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

感觉统合的好与坏,与加工经验的多与少,有着直接的关系!

年龄小的宝宝

年龄越小的宝宝,他的感觉处理的经验越少,所以他对自己身体的把控能力也越弱。

比如4个月的宝宝,他看到妈妈下班回来,尽管他着急万分,想投入妈妈的怀抱,但他不会走,不会说,也只能在奶奶怀里手舞足蹈,上下扑腾。

但如果他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学会了行走和奔跑,学会了说话,那他就可以第一时间愉快地喊着妈妈,扑向妈妈的怀抱!

经验怎么来?

四个字——“亲身体验”!

1岁前的“三翻六坐七八爬”,随后的站立、行走、奔跑、玩耍、游戏、交流、学习、探索、挑战、适应、回应......

这些与环境互动的亲身体验,都涉及到大量的视听嗅味触,前庭,本体等各种感觉的学习,都会起到唤醒大脑,激活功能的目的。

一次一次的学习,一次一次的总结,积累成“经验”,转为为能力,不断循环、大量轮回、持续精进,最终助力孩子一步步成长进步!

这,就是感觉统合的意义,为孩子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石!

孩子涂色绘画

但,并不是所有孩子的基石都是稳固的!

如果一个孩子成长的环境是单一的,活动量是匮乏的,他就有可能——感觉统合失调!

什么是感觉统合失调?

一个人即使坐着不动,他从外界环境和身体内部获得的感觉信息,也是数以万计的。

所以只要有动作,那么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皮肤接触到的,鼻子闻到的,嘴巴尝到的,前庭觉侦测到的,本体觉感受到的,成千上万的感觉信息就会像滔滔江水一样涌入大脑。

这些信息必须经过感觉统合的有效处理,流入该流入的区域,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否则,大脑对身体的指挥就会是模糊的,混乱的!我们称之为“感觉统合失调”!

怎么判断有没有失调?

这里对感统失调的常见表现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汇总,可以简单进行对照:

学龄前儿童

学龄前儿童(2-6岁)

情绪行为:情绪不稳定,易怒、爱哭、脾气暴躁;缺乏安全感,过度依赖父母;胆小、退缩,不敢尝试新事物。

动作能力:动作笨拙,跑跳协调性差;学骑小车、双脚跳等有困难;穿脱衣服、扣扣子、系鞋带等自理能力学习慢。

游戏表现:不喜欢玩滑梯、秋千;或者相反,疯狂寻求旋转、摇晃;讨厌玩沙、玩土、手指画。

语言沟通:语言发展可能较迟缓;表达能力弱。

学龄儿童(6-12岁)

学习方面:

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受外界声音、光线等干扰分心。

阅读书写困难:跳行漏字、写字歪扭、出格、写字过重或过轻。

抄写困难:需要抬头看黑板,再低头看书本,抄写速度慢且错误多。

组织能力差:书包、书桌杂乱无章,做事缺乏条理。

社交方面:

不懂与人保持适当距离,要么过于疏远,要么过于贴近。

掌握不好力度,游戏时容易弄伤同伴。

听不懂指令或玩笑,社交互动笨拙,可能被同伴孤立。

行为方面:

坐不住,小动作多,课堂上离开座位。

自信心不足,遇到困难容易放弃、挫折感强。

活动量要么过高(停不下来),要么过低(懒散、疲倦)

最重要的问题来了,怎么训练?

怎么做感统训练?

感统训练的本质,就是给孩子的大脑提供丰富的感觉刺激,并且以他能接受且喜欢的方式,帮他学会高效组织和处理这些感觉信息。所以,感统训练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非要到训练机构才能做,但必须坚持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1.基于评估,匹配孩子当前能力水平和具体需求。

2.难度适中,“跳一跳,够得着”的挑战项目。

3.主动参与,把训练变成“渴望的游戏”。

4.连接生活,在真实情境中练习。

下面对一些基础的感统训练项目进行简单总结与介绍,请家长或训练老师根据感觉统合评估结果,带着孩子坚持训练。

感统统合训练

1.觉醒度的调节

孩子拥有与环境相匹配的觉醒度,是所有感统训练的前提。觉醒度太高,孩子容易兴奋,不听指令,觉醒度过低,孩子容易疲惫和迟钝,这都会影响感觉信息的处理和执行功能,所以在做感统训练之前,一定要通过适宜的感觉输入,调节觉醒度的高低。

针对觉醒度低的孩子,可以通过前庭刺激,比如快速、突然、不规则的移动,或者视听刺激,比如节奏感强的音乐,明亮的灯光等,帮他适当拉升觉醒度。对觉醒度比较高,疯跑好动,静不下来的孩子,可以通过缓慢、匀速的摇摆,播放轻柔音乐,调暗灯光等,适当降低觉醒度。

2.触觉刺激的输入

触觉训练是感统训练的基础,所有感觉的发展,都依赖触觉的发展,唯有触觉发展好了,各种感觉进入大脑的“高速公路”才能畅通无阻。那怎么给予孩子触觉刺激呢?有六种方式,分别是冷热、轻触、痛痒、震动(比如电动牙刷刷牙)、定点(比如打蚊子游戏)、路径(比如梳头),和挤压。

这上六种触觉刺激方式,就像一个丰富的“工具包”。作为家长或老师,要根据孩子的表现来谨慎选择、调整力度、控制节奏和创造环境,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孩子的大脑进行“再教育”,帮助它建立起一个平衡、高效的感觉调节模式。

3.头控的训练

头控是所有姿势控制的基础,良好的头控意味着大脑能有效处理头部相对于重力的位置和运动信息,并协调颈部肌肉做出稳定反应。如果一个孩子你让他趴在地上双手背后,他能够自动抬头,那他的头控还可以,如果他抬不起来,那就要练!

手背后抬不起来,那就把手撑起来练,练抬头,每次10秒钟,每次3-5组。难度加大一点,把他的双脚抬起来,“小牛耕田”,每3分钟为一组,每天3-5组。还可以侧滚翻,两岁半以上的孩子,前滚翻。

头控练好了,视觉就稳定了,视觉稳定了,空间就稳定了,孩子就不会漫无目的疯跑好动了。学习的时候,也不容易跳行漏字,注意力不集中了。

4.动眼控制的训练

头要稳,眼球也要稳,动眼控制的训练,主要是为了确保眼球能够稳定、平滑、准确地追踪和扫视,为阅读、手眼协调提供保障。

感觉统合训练

可以进行追视训练:用孩子感兴趣的玩具在他眼前做上下、左右、顺时针、逆时针的缓慢移动。可以进行扫视训练,比如快速在不同位置出示两张卡片,让孩子不用转头,只用眼睛来回看。还有远近调节的训练,比如将物体从远到近、从近到远移动,让孩子持续注视。以及结合前庭训练的活动,在孩子荡秋千时,让他追视一个固定点或移动的物体。

5.平衡的训练

平衡,是前庭,本体和视觉三大系统协同工作的最终体现,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没有平衡,就没有运动。训练平衡的核心,就是在动态环境中,让孩子挑战身体的稳定极限,促进大脑更高效地整合这些信息,并发出纠正指令。

最简单易操作的训练项目:金鸡独立。金鸡独立做不了,那就练爬行,爬行训练的就是重心的转移。另外练平衡不能单独练平衡,还要加上双侧分化。为什么?

因为咱们生活中的平衡,可不都像金鸡独立那么简单,它要求我们要在动态和不对称的负荷下,保持稳定,比如,你要能一边走路一边回头和人说话,你踢球时,要一条腿支撑,另一条腿完成技术动作,这些场景都要求你的支撑侧比如左腿,要能够独立稳定,同时你的活动侧,比如右腿或右手,要能够自由活动,这都是双侧分化的直接体现。

所以,有关平衡的训练,金鸡独立只是最基础最基本的,在训练后期,要引入动态和不稳定的平面,比如,趴在大龙球上推球,单脚站立抛接球等。

6.姿势的控制与维持

平衡是为了运动,而姿势,是为了运用。姿势的控制与维持,除了影响着孩子的体姿体态,还决定了身体运用的好坏,是基础中的基础。怎么训练呢?

首先,要通过旋转、跳跃这些项目,激活前庭的指挥功能。

其次,要练力量!核心肌肉是上半身和下半身力量的传递轴,只有核心肌肉稳定了,才有核心力量,有了核心力量,才有四肢力量,才有整个身体姿势的稳定。可以通过仰卧起坐、平板支撑、仰卧屈曲、俯卧伸展等锻炼核心肌肉力量。通过提重物、搬重物、拔河比赛等锻炼本体觉,帮助大脑更清晰地感知身体。

最后,要把前庭、本体、视觉整合起来,让大脑对身体姿势的控制与维持,在真实世界的复杂情境中不断加强。比如,可以进行打球、爬山、斜坡跑步等等各种丰富多样的户外活动。总之一句话:视觉负责看,前庭负责算,本体负责干,要让孩子控制好姿势,做好动作企划,没有捷径,唯有实践!

7.双侧分化的训练

人生的高考只考一道题,叫做“双侧分化”。这场考试不问你知识的深浅,只测你身体与大脑协作的默契程度。它决定了你是以一个高效、协调、专注的整体去应对世界,还是以一个个相互掣肘、内耗不断的混乱系统去挣扎前行。

那双侧分化怎么训练呢?

第一个关键,跨越中线;第二个关键:身体左右两侧对称与不对称的分工模式。比如,爬行;两臂伸直,左右脚交替往前走,往后退;双手交叉摸脚;手肘交叉碰膝盖;左手画方,右手画圆;剪纸、串珠等一只手稳定,一只手操作的分化训练,以及游泳、攀爬、跳绳、球类运动等整合性双侧分化游戏。

感统训练

感统训练一个双侧分化良好的孩子,可以利用自己的手、脚、眼睛等身体部位在三维立体的环境中,以垂直、水平、斜角、弧形、圆圈等方向,做出多样化的活动。尤其是双手双脚,可以以对称或不对称,同时或轮流交替,静态或动态的方式协调配合,应对生活中各种情境的需要。

而身体的双侧分工与合作,又可以促进大脑左右双侧的分工与合作。当孩子的左右脑可以在分工与合作的高效配合下处理各种感觉信息,发出动作指令,你会发现他的动作协调,注意力集中,逻辑思维好,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挑战都难不倒他!

好了,有关感觉统合与感统训练的知识,我就简单介绍到这里。当然了,这只是帮助大家了解感统的一块“敲门砖”,真正深度的感觉统合理论,七天七夜也讲不完。而且感觉统合不是纸上谈兵,它是一套“实践出真知”的教育体系,如果你想深入学习,或者还有什么疑问,不妨评论区告诉我,咱们一起进步!

 
反对 0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文章
  • xinlipai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豫ICP备130002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