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工作中,经常有父母带着孩子来咨询:“老师,我家孩子上课老是走神,做作业坐不住,是不是多动症?”然而,经过评估,很多孩子的“专注力问题”根源并非多动症,而很可能是一种称为感觉统合失调(简称“感统失调”)的状况。
一、什么是感统失调?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大脑就像一个优秀的“指挥官”,它需要处理眼睛、耳朵、皮肤、身体等各处传来的感觉信息(比如声音、图像、触感、平衡感),然后做出合适的反应。这个“接收-处理-反应”的过程,就是感觉统合。
当这个过程的某个环节出了小差错,大脑不能很好地处理和组织这些信息时,就是感统失调。它会让孩子仿佛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却无法协调的世界里,表现得笨手笨脚、注意力涣散、情绪不稳。
二、感统失调如何“偷走”孩子的专注力?
孩子要想在学校里专注学习,需要一个稳定的“内在环境”。而感统失调会从内部不断破坏这种稳定:
过度敏感的孩子: 他们的感官“音量”被调得太大。窗外小鸟的叫声、隔壁同学的翻书声、衣服标签的轻微摩擦感,这些被我们忽略的微小刺激,对他们来说都是巨大的干扰。他们的大脑忙于处理这些无关信息,自然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在老师的讲课上。
反应迟钝的孩子: 他们的感官“音量”又太小。他们可能会为了寻求更多感觉刺激而不断动来动去、摇晃身体、招惹同学。看起来是“多动”,实质是他们的身体在自动寻找能让大脑“醒过来”的感觉输入。你要求他“坐好别动”,反而会让他更加无法思考。
协调性差的孩子: 他们可能很难协调双眼去看黑板、同时用手记笔记,或者无法快速处理老师的指令。上课对他们来说是一项极其吃力且挫败的任务,他们很容易因为“太累”或“跟不上”而放弃专注,思想开始“神游”。
三、作为家长,我们可以怎么做?
如果你的孩子有专注力方面的困扰,并伴随笨拙、怕高怕晕、排斥触碰、异常好动或安静等情况,可以考虑以下几步:
细心观察: 记录下孩子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分心,又对哪些声音、触感或活动特别排斥或迷恋。这能为专业评估提供重要线索。
寻求专业评估: 可以咨询儿童心理咨询师、作业治疗师或儿科医生,进行科学的感觉统合评估,明确问题的真正原因。
把“训练”变成“游戏”: 感统训练并非枯燥的治疗,它完全可以融入生活。
针对好动、寻求刺激的孩子: 多玩跳床、跳绳、滚轮胎、打闹游戏等大运动活动,提供充足的感觉输入。
针对敏感、退缩的孩子: 可以从他们能接受的程度开始,循序渐进地接触不同触感的物品(如大米、豆子、沙子),玩触摸猜物游戏;提供安静的角落帮助他们平复情绪。
针对协调性差的孩子: 多进行双侧协调活动,如游泳、攀爬、拍气球等。
最重要的是,请理解孩子不是不听话,而是遇到了困难。他们的“不专注”是一种外在表现,内在是大脑正在艰难地处理混乱的感觉信号。
通过我们的理解和科学的帮助,我们可以为孩子搭建一座稳固的“桥梁”,帮助他们更好地与世界连接,重获专注与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