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家长们:
九月将至,神兽归笼。然而,期待的“清净”可能并未如期而至,取而代之的是孩子的烦躁、拖拉、注意力涣散,甚至身体上的小毛病。别担心,您的孩子可能只是遇到了常见的“开学综合症”。
作为一家专注于儿童注意力与感觉统合训练的机构,我们希望从专业的角度,与您一同探析背后的原因,并提供一份科学有效的调适指南,帮助孩子平稳过渡,开启充满活力的新学期。
一、什么是“开学综合症”?
“开学综合症”并非严格的医学诊断,而是指学生在假期结束后、新学期开始时,表现出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症状。它本质上是孩子从“放松”到“紧张”模式切换过程中,身心失衡的一种表现。
主要症状包括:
·情绪上:焦虑、烦躁、爱发脾气、情绪低落、抗拒上学。
·行为上:拖延作业、坐不住、小动作增多、沉迷电子产品、作息混乱。
·生理上:食欲不振、疲劳乏力、失眠多梦、头痛腹痛(排除了生理疾病后)。
·认知上:注意力难集中、记忆力下降、学习效率低、“提不起劲”。
二、背后根源:不仅是“不想上学”那么简单
很多家长会简单归因于孩子“懒”或“不爱学习”,但其背后往往有更深层的原因:
1.作息节奏的巨大落差:假期的自由散漫与开学后的规律紧张形成强烈对比,孩子的生物钟和自律系统不堪重负。
2.学习压力的骤然来袭:对新课程、新老师、新同学以及学业成绩的未知感到焦虑和恐惧。
3.感觉统合系统失调:这是核心的专业角度。假期中,孩子可能获取了过多(如沉迷电子产品)或过少(如缺乏户外运动)的感觉刺激。开学后,课堂环境需要大脑高效地处理听觉(老师讲课)、视觉(看书板书)、前庭觉(端坐保持平衡)和本体觉(握笔写字)等多种感觉信息。感统稍弱的孩子会感到信息超载,表现得注意力分散、坐立不安,因为他们的大脑“引擎”还无法高效协调这些信息。
4.社交能量的消耗:从假期的简单社交切换到复杂的校园集体生活,需要消耗大量心理能量,一些孩子会感到疲惫和压力。
三、专业调适策略:从“心”出发,用“感统”赋能
如何帮助孩子?我们需要双管齐下:心理上接纳引导,身体上通过感统训练赋能。
策略一:重建规律作息,给身体“定锚”
·循序渐进调整:提前一到两周,每天提前15分钟睡觉和起床,逐步逼近上学作息。
·建立“睡前程序”:如热水澡、亲子阅读、轻柔音乐,给孩子大脑一个“要休息了”的信号。
·重视早餐:一顿营养丰富的早餐能为大脑提供充足的能量,稳定情绪,提高上午的注意力。
策略二:积极心理暗示,给情绪“充电”
·聊聊学校的快乐事:引导孩子回忆校园好友、喜欢的老师或有趣的课程,激发期待感。
·准备新学期礼物:一起购买新文具、包书皮,用仪式感点燃学习的新鲜感。
·接纳负面情绪:允许孩子说“不想上学”,并表示理解:“妈妈知道你有点紧张,从假期回到学校确实需要适应,我们一起来想办法。”
策略三:感统游戏介入,给大脑“热身”
(这些活动能有效提供所需感觉刺激,促进神经功能整合,是提升注意力和情绪稳定性的“法宝”)
·针对前庭觉(影响注意力、平衡感):
·每天15分钟“疯玩”:跳绳、拍球、滑板车、在草坪上翻滚、玩秋千。这些活动能极大促进前庭系统发育,让孩子上课更“坐得住”。
·针对本体觉(影响身体控制、情绪稳定):
·“出力气”的活:让孩子帮忙搬书、推车、提购物袋、做深蹲或俯卧撑。强烈的本体觉输入能安抚情绪,减轻焦虑。
·针对触觉(影响安全感、专注力):
·多拥抱、按摩:睡前用毛巾卷裹紧孩子轻轻按压,或用软毛刷轻刷手臂背部。
·玩沙、玩水、玩泥:这些游戏能提供丰富的触觉刺激,让孩子情绪更放松。
策略四:专注力训练,给学习“预热”
·从“静心任务”开始:每天安排10-15分钟的安静活动,如拼图、迷宫、临摹画,逐步延长孩子专注的时间。
·采用“番茄工作法”:将作业分解成25分钟专注+5分钟休息的小模块,符合孩子的注意力规律。
·减少电子屏幕时间:快速闪烁的画面会过度消耗孩子的注意力资源,使其难以对静态的学习材料产生兴趣。
结语
开学综合症,是孩子成长路上的一个小小驿站。它提醒我们,孩子的身心是一个精密的系统,需要我们从生理到心理给予全面的关照。通过科学的感统训练和温暖的心理支持,我们不仅能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开学适应期,更能为他们的专注力、情绪管理和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新学期里,身心愉悦,专注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