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视觉感知训练
1. 视觉追踪练习
材料准备:彩色珠子、绳子。
操作步骤:将彩色珠子串在绳子上,家长或老师手持绳子一端缓慢移动,让孩子的眼睛紧紧跟随珠子移动的轨迹,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圆形移动等,每次练习 5 - 10 分钟,每天进行 2 - 3 次。
2. 视觉辨别训练
材料准备:一套相似图形卡片(如圆形、椭圆形、三角形、四边形等形状略有差异的卡片)。
操作步骤:随机抽取一张卡片,让孩子观察 5 秒钟后,从众多卡片中找出与之相同的卡片。开始时图形差异可稍大些,随着孩子能力提升,逐渐缩小差异,每次练习 10 - 15 分钟,每天 1 - 2 次。
3. 视觉记忆训练
材料准备:若干简单的图片(如动物、水果、日常用品等)。
操作步骤:展示 3 - 5 张图片给孩子看 30 秒,然后让孩子闭上眼睛,拿走一张图片,再让孩子睁开眼睛说出少了哪一张图片。逐渐增加图片数量和难度,每次训练 10 - 15 分钟,每天 1 - 2 次。
二、听觉感知训练
1. 听力辨别训练
材料准备:录制有不同声音(如动物叫声、交通工具声音、乐器声音等)的音频。
操作步骤:播放音频,让孩子仔细聆听后,说出听到的声音是什么。可以先从两种声音开始辨别,逐渐增加到多种声音混合辨别,每次训练 10 - 15 分钟,每天 1 - 2 次。
2. 听觉记忆训练
材料准备:准备一些简单的词语或短句。
操作步骤:家长或老师以每秒一个词或短句的速度说出 3 - 5 个词语或短句,如“苹果、小狗、桌子”,然后让孩子重复。逐渐增加词语或短句的数量和难度,每次训练 10 - 15 分钟,每天 1 - 2 次。
三、语音意识训练
1. 押韵识别
材料准备:一些押韵的儿歌或词语卡片(如“猫、帽、桃、袍”等)。
操作步骤:读一首儿歌或展示词语卡片,让孩子找出其中押韵的字或词。也可以让孩子自己说出一些押韵的词语,每次练习 10 - 15 分钟,每天 1 - 2 次。
2. 音节分割与合成
材料准备:简单的单音节和双音节词语卡片。
操作步骤:展示一个词语卡片,如“苹果”,让孩子先说出这个词语有几个音节,然后分别说出每个音节(“苹 - 果”),再反过来,家长说出音节“书 - 包”,让孩子合成词语“书包”。每次训练 10 - 15 分钟,每天 1 - 2 次。
四、阅读技巧训练
1. 指读训练
材料准备:适合孩子阅读水平的绘本或短文。
操作步骤:让孩子用手指指着文字,逐字逐句地大声朗读。家长或老师在旁边观察,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发音和指读错误,每次阅读 15 - 20 分钟,每天 1 - 2 次。
2. 跳读训练
材料准备:一篇短文,在文中用不同颜色标记出特定的词语或句子(如名词、动词、描写性语句等)。
操作步骤:让孩子快速阅读短文,只读出标记的部分内容。开始时标记内容可稍多些,随着孩子能力提升逐渐减少,以提高孩子的阅读速度和对关键信息的捕捉能力,每次训练 10 - 15 分钟,每天 1 - 2 次。
五、阅读流畅性训练
1. 重复阅读
材料准备:一篇孩子稍有难度但能够基本理解的短文。
操作步骤:让孩子先通读短文,记录所用时间。然后让孩子反复阅读这篇短文,每次阅读后都记录时间,目标是在多次阅读后提高阅读速度并减少错误,每次训练 15 - 20 分钟,每天 1 - 2 次。
2. 齐声阅读
材料准备:适合孩子阅读水平的故事书或文章。
操作步骤:家长或老师与孩子一起齐声朗读,开始时速度稍慢,保持节奏一致,逐渐加快速度。在朗读过程中,家长或老师可以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变化来增加阅读的趣味性,每次阅读 15 - 20 分钟,每天 1 - 2 次。
六、阅读理解训练
1. 提问与回答
材料准备:一篇短文或故事。
操作步骤:孩子阅读完后,家长或老师提出一些关于文章内容的问题,如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发生了什么事情、结果如何等,让孩子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的难度可以逐渐增加,从简单的事实性问题到推理、分析性问题,每次训练 15 - 20 分钟,每天 1 - 2 次。
2. 故事复述
材料准备:一个简单的故事。
操作步骤:孩子阅读或听完故事后,让孩子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内容。可以先从简单地说出故事的主要情节开始,逐渐要求孩子详细地复述故事中的人物对话、细节描写等,每次训练 15 - 20 分钟,每天 1 - 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