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四阶段成长指南:从觉醒到持续赋能 现实案例应用

   2025-08-18 IP属地 河南心理云由千玉00
核心提示:孩子说 “在学校没人跟我玩,老师总批评我”,连续 3 天早上赖床不去上学,父母软硬兼施(哄着说 “去了给买玩具”,骂着说 “不

孩子说 “在学校没人跟我玩,老师总批评我”,连续 3 天早上赖床不去上学,父母软硬兼施(哄着说 “去了给买玩具”,骂着说 “不去就别吃饭”),孩子反而更抗拒。

父母四阶段成长指南:从觉醒到持续赋能  现实案例应用

在学校没人跟我玩,老师总批评我

在学校没人跟我玩,老师总批评我

现实场景三:孩子拒绝上学(初中 2 年级)

背景:孩子说 “在学校没人跟我玩,老师总批评我”,连续 3 天早上赖床不去上学,父母软硬兼施(哄着说 “去了给买玩具”,骂着说 “不去就别吃饭”),孩子反而更抗拒。

1. 共情阶段:先接纳自己的恐慌,再理解孩子的痛苦

• 旧做法:父母急得发抖:“你不上学将来怎么办!我怎么跟老师交代!”(只关注自己的 “面子” 和 “焦虑”)

• 新操作(共情):

父母先对自己说:“我现在特别慌,是怕他落下课程、被同学议论(承认恐慌),但孩子说‘没人跟他玩’,他心里肯定比我更难受(换位思考)。我不能逼他,得先弄清楚他怕什么(调整行动方向)。”

2. 指导阶段:用 “倾听 + 具体支持” 替代 “说教 + 强迫”

• 旧做法:不停说教 “上学是必须的!”“你就是想偷懒!”

• 新操作(指导):

坐在孩子床边,轻轻说:“你不想去学校,是不是因为在学校觉得不舒服?(先共情情绪)能告诉妈妈,是哪件事让你最难熬吗?(引导表达)”

若孩子说 “同桌总笑我胖和运动时候动作不协调很难看”,回应:“被人嘲笑肯定很难受(认同孩子感受)。我们可以试试:明天妈妈送你去学校,和老师说‘想换个座位’;另外,我们每天晚上花 10 分钟一起练跳绳,你说好不好?(具体解决方法)”

若孩子当天仍不去,不指责,只说:“那今天在家休息一天,我们一起把昨天的课程补 1 小时,明天我们再试试?(留台阶,不放弃)”

孩子学习情绪化

孩子学习情绪化

3. 纵向对比分析:用 “情绪 + 行为” 变化验证效果

• 记录轨迹:

o 第 1-3 天:拒绝上学,提到学校就哭,拒绝沟通;

o 第 4 天:愿意说 “同桌嘲笑我”,在家补了 1 小时课;

o 第 7 天:在父母陪同下上学,放学说 “今天同桌没笑我”;

o 第 14 天:主动说 “妈妈不用送了,我自己去”。

• 父母感悟:“原来我越逼,他越封闭;换成‘听他说 + 帮他解决具体问题’,他才敢迈出第一步 —— 我的耐心和方法,真的能给孩子勇气。”

4. 呈现过去 - 现在 - 未来:理解教育是 “动态调整” 的过程

• 过去:以为 “上学是底线,必须强迫”,没意识到 “孩子的心理痛苦比‘缺课’更重要”,旧观念差点让他更抵触学校。

• 现在:孩子愿意上学了,但社交自信还不足,需要继续陪他练沟通(比如 “如何礼貌回怼嘲笑”)。

• 未来:等他上高中,可能会遇到 “学业压力大”“和朋友闹矛盾” 等新问题,需要提前学 “如何引导他独立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帮他调整学习心态”—— 教育没有 “一劳永逸”,只有 “跟着孩子的成长节奏持续学习”。

孩子自主学习的过程

孩子自主学习的过程

总结:四个阶段的核心逻辑

• 共情是 “地基”:先稳住自己,才能看见孩子;

• 指导是 “工具”:用具体方法替代情绪发泄;

• 纵向对比是 “燃料”:用进步证明 “改变有效”,增强动力;

• 过去现在未来是 “方向”:让父母明白 “教育是陪孩子一起成长的长跑,不是冲刺跑”。

每个场景中,四个阶段环环相扣:先通过共情化解自身焦虑,再用具体指导解决当下问题,接着用对比看见效果,最后用 “过去 - 现在 - 未来” 明确持续学习的意义 —— 最终实现 “父母成长一小步,孩子进步一大步”,“大手拉小手”成长过程。



 
反对 0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文章
  • xinlipai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豫ICP备130002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