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行业的这个暑假,感觉有点不太妙

   2025-08-05 IP属地 河南王文杰的精细化运营王文杰老师30
核心提示:这个暑期的教培行业,两极分化尤为明显,果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前几天看到一位老师的留言,说是自己暑期开始之前发了5000份单页

这个暑期的教培行业,两极分化尤为明显,果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前几天看到一位老师的留言,说是自己暑期开始之前发了5000份单页,最后报名了两个学生,最后果断决定劝退,然后出去玩去了。当然,也有的机构这个暑期属于生源爆满,感觉就是要一飞冲天了。

好的自然有好的道理,做的不好的也一定有不好的原因,本质上来说,是因为教培行业的门槛在抬高,整个行业的洗牌还在持续。

可替代产品太多

以天津为例,基本上每个暑假之前,学校都会发布暑期的各项公益活动,而且就是字面意义的公益活动。包括你可以想到的和想不到的除了补课之外的各种非学科类科目,这些资源包括校外培训机构的合作,也包括现有社会资源的利用和开放,比如说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社区活动中心等等。

之前我也以为去的人应该会很少,直到有一天我在业主群里发现,50个社区科创夏令营的名额,在三个小时之后宣布截止的时候,你才会发现这是真的有需求。而类似这种形式的绝对人数都不算多,时间也不会太长,但是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对于教培机构是一种分流,甚至说有些地方的学校在暑期直接就开设了公益性质的托管班,请一些大学生完成日常的维护,顺便还解决了学生实习的问题。

对于学科类补习来说,今年这个暑假传统的补课班分流最大的一个渠道,就是全日制的暑期托管。你也不用管这些托管班是不是真的只是托管,但是确实这种整天都在机构的形式,在事实上给家长解决了大难题。即使有些机构并没有公开的宣布开设托管业务,但是语数英三门课一起报名,每个科目两个小时,然后再搭配一个相对更低的价格。一方面作为秋季的招生,一方面也是在迎合市场需求,事实上就相当于托管班的存在。

不仅如此,一些非学科类机构,考虑到日常一周一次课再暑假的出勤率降低,而如果暑期的集训课确实人数不足的情况下,也会开设素质类的托管班。北京的一家书法培训机构,就联合周边各种培训机构一起做了这种形式,名字就叫联合托管,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还能整合市场资源,避免恶性竞争。

除了行业内的竞争之外,作为家长来说,好像也没有那么忙碌,你再朋友圈里就总能看见今天这家带着孩子去新疆了,明天那家带着孩子去三亚了。虽然你也不是很清楚这些家长的工作性质,但是你大概率能判断出这些有钱有闲的家长们,对于教培机构来说,应该是属于优质客户才是。然而,很遗憾,他们不上暑假班。

不愿意大于花不起

以上说的都是客观存在的情况,这背后的基本逻辑是大家已经不像过去那么卷了。特别是那些城市里的孩子,实际可接触的可选择的度过暑假的途径简直不要太多。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那就是大家在花钱这件事情上变得越来越谨慎,而且越来越有目的性。

花钱越来越谨慎,你可以理解为大家收入不像以前那么容易了,赚钱真的是一天比一天难,暑假给孩子报班这件事情,自然就会变得更谨慎。这个逻辑看起来是说得通的,但是实际上暑假班的价格,不管是一线城市还是三四线的小县城,绝大部分的校区其实都在搞低价促销。你要非得说这个价格给家长的增加了多大的经济压力,就真的有点说不通。

更有可能的原因是,一方面是因为舆论和认知的影响,任你在网络上如何带节奏,都不如官方每天下场喊话来得更有效。我今天还看到一个推文,说的一个观点很有意思,大致意思就是家长和培训机构形成了利益共同体,这就有点自欺欺人了,即使你有各种对于官方的抱怨,但是官方的态度在很多情境下都比教培机构更有可信度。

另一方面,就是教培行业,特别是非学科行业最近的负面新闻有点多,动不动就是这个跑路、那个爆雷。但是很多机构依旧是不信邪,照样还是在追求高额现金流,这就是自己在给自己增加难度。本身大家就缺乏安全感,但是在经营压力和现金流诱惑下,就是不肯认认真真的做运营,就是在成天琢磨着如何搞流量。而一个机构越是牛皮吹的震天响,就越是让人多问几个“为什么”。

所以说,你要说花钱这个事,每个人都不愿意,但是你要是说大家就是真的花不起来,那确实也不大准确。说到底还是因为你不愿意大于花不起。我今天早上还刷到也给直播,是当地的电视台联合教育局一起做社区暗访,专门找各种小黑板,现场叫主管部门,然后现场办公,十几万的在线观众。虽然评论区是一片骂声,但是这种景象可不仅仅是教培从业者能看到的,你越是在评论区恶语相向,就越是能造成那些围观的家长们的反感。

各种因素汇总在一起,就会导致家长的决定报课这件事情上变得愈发的谨慎,单纯的价格优势是不是就一定有吸引力?万一我选择了价格更便宜的那家机构,钱损失了是小,但是暑假的这个时间也被耽误了才是大。我要是选择那个价格更高的,万一我被坑了怎么办?

因此,目的性在这个暑假变得特别明显,你也别管是十次课,还是八次课,你得清晰明确的告诉我到底能学到什么?你也别管是299还是399,这些课程的内容到底是什么,我学了之后到底能有什么收获,或者有什么帮助。这些事情你如果说不清楚,光靠一个价格满是站不住脚的,而且即使是你说清楚了,人家还是要对比一下,思考一下你说的是不是真的。于是,招生这件事情的难度,就比之前要大得多。

口碑和规模才是关键砝码

对于招新来说,大家都是初次见面,所以建立信任就很关键,而信任的建立,显然不可能通过短短的一次试听课就能形成。所以,信任是需要平时的日积月累,别人第一次见到你,和别人天天都能见到你,那是完全不同的结果。

我昨天在山东的一家机构做辅导的时候,对方就跟我在讨论这个问题,大致意思就是,你看你们天天在学校门口招生,是不是会让人感觉自己生意不好啊?这就跟很多人会认为机构在朋友圈发招聘广告,会给人感觉老师不稳定一样。

其实这就是多虑了,招生是你的工作,你为了占据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和时间的传播据点。否则,你说那些天天做广告的大品牌们,难道是因为自己东西卖不出去才做的广告吗?要知道,这些营销触点,如果你不占据,就会被别人占据。而对于那些成天不招生的校区来说,人家当然不会有说三道四,那是因为本身就没有几个人知道他们。

所以说,口碑是怎么形成的?首先就是你的曝光度和存在感,河南的一家舞蹈培训机构,每周雷打不动的三天地推,手机里面的家长信息得有一两万个。当地县城的中心公园,已经成了他们家的营销圣地。正所谓一回生二回熟,刚开始人家可能会有说法,但是时间长了,但凡想报舞蹈课的,就一定会首先想到这家机构。

其次,这就是日常积累的问题了。你说暑假班不好招生,请问你到了暑假再招生这件事情是不是本身就有问题。大热天的,大家都放假在家了,学校里也没有人,你愿意顶个大太阳做招生,人家家长还不愿意出门呢。所以说,这个时候,这就到了比一比平时的积累量的高低的时候了。

如果你再前面的几个月都有了客户的积累,即使这些人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没有报名,那暑期的短期班是不是一个客户资源开发的机会?前面说的这个舞蹈培训机构,暑期班的招生也就短短半个多月的时间就招满了100人。先不管最后的秋季转化率能有多少,但是基数在这里,就意味着她占据优势。而且,这家机构据我了解,场地地推这件事情已经坚持了很多年,而且微信上、朋友圈里也一直在互动,平常就是不断有那种去年的、前年加到微信的家长主动找过来报名。

所以说,口碑是什么?口碑不是你花里胡哨的营销活动,口碑也不是你刻意采购的各种赠品,口碑甚至都不是你的师资水平和环创,口碑说到底就是你一直以来的坚持和持续的存在感和曝光度。而这种事情做的够久,大家对你的认知就会从“是不是生意不好”,转变成“一定是卖的好,才天天这么卖”。

随之而来的就是你的口碑能不能经得起考验,别人基于你的你的努力和坚持,选择相信你,选择给彼此一个机会,来验证自己的期待是不是符合现实,最终才能确定要不要留下来,这就是品质和内容的问题了,这又是一个持续优化和修正的过程。

而从长期来看,唯一能证明你的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能站得住脚的要素,就只有规模。因为如果你的产品和服务是靠谱的,那就一定会有更多的人认同你和接受你,而如果你的校区人数始终都是那个鬼样子,那就意味着你额课程就只会被很少的一部分人接受。短期来看,可能会因为招生、选址等等各种因素影响,但是长期来看,人多的校区和人少的校区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内容接受度,这叫均值回归。

从暑假班的角度来说,因为你的人数够多,你是不会因为暑假的出勤率而选择拖课,不惜牺牲自己的专业口碑。因为你的人数够多,你只要稍微调整一下策略,就能形成更多人的转介绍。因为你的人数够多,你在招新的时候,说话都会更有底气。因为你的人数够多,你看起来就是比别人会更安全更可靠,因为规模是最能看得见的结果。

所以,这个暑假的教培行业,正印了那句话,“强者恒强、弱者恒弱”,事实上,每一年的暑假都是市场对行业进行重组的时间段。

 
反对 0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文章
  • xinlipai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豫ICP备130002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