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上学门诊”需要给谁看病

   2025-04-23 IP属地 河南涛拂岸张芸00
核心提示:近日的新闻里说,北京儿童医院,开了一个“拒绝上学门诊”,从去年到现在10个月,总共接诊1万人。去看的都是什么样的孩子?——

近日的新闻里说,北京儿童医院,开了一个“拒绝上学门诊”,从去年到现在10个月,总共接诊1万人。

去看的都是什么样的孩子?——上不了学的孩子。其实,还有很多不肯去医院的孩子。

拒绝上学门诊

有人说,那是些不想上学的孩子,他们的心理出了问题,要去治治。比如孩子的主观意愿出了问题,懒惰、不肯努力,被手机游戏迷恋的上不了学。

表面上看,是这样的。有一点,大家也是认同的,这些孩子普遍焦虑、抑郁,搞不定学习等导致宕机。

要帮助他们,除了心理治疗,父母怎么办?

01看到孩子的焦虑发生机制

假如:你正上学的孩子现在的学习成绩令人担心,而且学校老师抓得太紧,作业多,孩子根本完不成。你肯定会焦虑。

其实孩子比你还焦虑。他也想写得快一点,但是,现实不允许。

为什么呢?

主要是父母的催促、加任务。有的孩子因为总有写不完的作业,老师布置了还有家长布置的,总也写不完,于是干脆放慢速度,慢一点,反而轻松一点。这就是人的本性,孩子的本性。

孩子承受不了这个体力活,焦虑让他慢下来,保存体力,和他想要的活力。

其次是学校老师习惯性的拿好孩子的标准进行比较。老师的本意肯定是好的,但是用错了地方。这个孩子原本写的慢,已经很受挫了,同桌写完了,自己落后着,孩子的自尊心就感觉自己低人一等,老师这个时候再火上浇油的批评孩子,说孩子故意磨磨蹭蹭,那这个基本上就被老师给宣判了“学习无能”的绝症。

长久下去,孩子就会觉得在这个集体中抬不起头来,觉得自己事事落后。好事轮不到自己,自己凡事都不如别人,上进心就会消失殆尽,在别人后面,反而更安全。

孩子承受不了被批评,焦虑让他慢下来,免得受责罚。

这是大部分孩子的焦虑,产生的行为后果。这个焦虑,是他的帮手,因为,可以免于他不想面对的情况。

这并不是孩子的病,正相反,是孩子启动的保护机制。

孩子生病,病的源头并不在孩子身上。

02 家长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要有点数。

家长要意识到,孩子确实遇到困难了,而自己是帮助自家孩子的第一责任人。除了纠正自己身上那些错误方式,还要协同老师一起帮助孩子。

首先是自己停止数落孩子!

不要再把那些催促当成习惯,如果真的要催促,就催促自己,多做点家务活,多和媳妇老公聊聊天,把精力转移到和孩子的学习无关的事情上。

停止监督孩子,就是给孩子的精神松绑。孩子一旦尝到了自由的味道,他的内在就会生发出积极的动力,敢去试试。

其次是接受孩子学业上的暂时落后!

每门课的差距10来分,天塌不下来。孩子学习的路还有很长很长,他自己知道怎么调整自己,这才是最重要的,马拉松靠的是后劲和持之以恒。

再说了,班里和你孩子作伴的,肯定还有不少人。

再就是父母要和自己的焦虑情绪交朋友!

说穿了,孩子的焦虑和抑郁的背后,展现的是成年人的同类情绪。

虽然常说负面情绪和消极情绪影响人的斗志,但是我们不可能每天都在打鸡血的情绪里斗志昂扬。这就要求我们要接纳自己经常出现的坏情绪。

当坏情绪上来的时候,自己会感觉到心情烦躁、大脑沉闷、身体乏力,这些都是积极的信号,在提醒我们,你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了。

是哪些不顺心的事情呢?你可能自己都一直没有察觉。

其实,那并不坏。反而,这个时候,就是启动个人潜力的最好时机。

父母能和自己的焦虑情绪交朋友,就是在给孩子榜样和示范!

03 心理实验:让焦虑情绪变成我们的老师

换句话说,焦虑情绪上头的时候,就是我们提升自己能量的时机。若父母以自己为例,能看到这一点,全家人希望的齿轮就开始转动了。

下面这个部分就是进行自我心理实验……

这个时候最好什么都不要说,也不需要找人聊天转移注意力,而是去回想刚才看到了什么。比如,看到了网上有人说某网红用什么方法吸粉几百万,赚了很多。

这个事情是怎么刺激到你的?

那个人很有能力,那个人的能力远远超于你,于是,你不得不承认,羡慕了,自己达不到这个水平。

接下来的事情更重要!

自己达不到怎么办?停下来不做了吗?要不要坚持?

人和人的不同,体现在这个时候产生的差距。

有的人会一直消沉,消沉到只能待在自己的舒适圈,一直呆在舒适圈里不肯出来。

有的人会产生新的动力,专注于眼下自己想做的事,去克服障碍,哪怕一点点。

那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

自身的信念感排在第一位,身边家人的声音排在第二位。我们要承认,大多数人没做出成就的时候,信念感是很微弱的,往往觉得家人更加了解自己,家人的意见也更客观,于是就把自己的主动权交给了家人。

当你自己的信念感匮乏,家人更加不敢盲目的支持你,他们本能的会帮你选择一条更好走的路,在别人眼里更好走的路。

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想不出,自己没走过的路长什么样。包括养育孩子,就只好听别人的,跟风报班。

那些坏情绪和焦虑,就是引发我们听到自己声音的宝贵时机,它在一遍一遍的提醒你,下一步怎么整。

你也很想让孩子放松,但是,你受不了和别人不一样……当有这样的念头冒出来,情况就有救了:别人做的就一定正确吗?

这会让你在坏情绪里逐渐笃定下来,进而从情绪中脱离出来,也就从心理上跨越了一大步。马上会看到:心态平复,接纳所有当下的结果,和正在发生的事情,也包括接纳自己和孩子眼下就这么个水平。

并且,愿意去看看孩子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因为,孩子是他自己的主人。

(心理实验结束)

这就是一个人迈向心理成熟的过程,也是一个人训练自我成长型思维的关键。也是我们给孩子做榜样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都是无声的。

假如是一个孩子,正处在对学习的自我责备中,他也需要有这样一个心理自我调适的过程,一会听自己的,一会听父母的。这个过程会反反复复,起起伏伏。一会得意,一会失意。

最终,孩子会发现,还是要听自己的。那些坏情绪,都在无数的失意中慢慢的磨平了对自己的影响,或者说,坏情绪来的快,去的也快。不会在身体里或者大脑里积攒,进而形成长期的内耗。

久而久之,孩子也不会陷在家长和老师的批评里,情绪出不来。

当焦虑和内耗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人的精神就像马桶的水箱换水一样,时时冲刷大脑,新的空气进来,新的想法不断涌进来。

焦虑其实是个好东西,陪伴我们心境焕新。苟日新,日日新。

感谢每个勇敢去医院的孩子,让父母适时的看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改变自己。

 
反对 0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文章
  • xinlipai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豫ICP备13000217号